大家所見到的就是彭氏宗祠。這裡(粉嶺圍)的居民十分重視這座祠堂,認為祠堂是村中一個十分古老的建築物,認為一條村是不能沒有祠堂的。這座祠堂的作用就是擺放彭氏族人神主,供族人拜祭祖先之用。講到這座祠堂的歷史,這座祠堂是後來新建的。原本的祠堂建於明朝萬曆年間,其位置亦不是現有祠堂的所在地。眼前所見的彭氏宗祠是新建的。據說,以前曾有一位彭氏族人得功名,在村中頗有地位。他眼前舊的祠堂已十分殘舊,於是打算另覓地點建新祠堂。這位族人又聘請風水師,該風水師認為舊祠堂的風水不佳,宜另覓風水較佳的地點建新祠堂。在這樣的背景下,就建成了你們眼前所見的彭氏宗祠。這座祠堂雖然是後來新建的,但其建築材料是來自舊祠堂的,外貌亦與舊祠堂沒有甚麼分別。彭氏宗祠是不會向外開放的,因為村民擔心祠堂內的物品或神主會受外人破壞。但每逢農曆年初二,祠堂就會開放,族人就會在此進行祭祖儀式。參與祭祖儀式的都是六十歲或以上的彭氏父老,但年青一代則沒有硬規定要參與祭祖儀式。

在結構方面,彭氏宗祠屬三進式。在古時只有功名及較有財力的宗族才可建大規模的祠堂。在1979年起,祠堂部分地方被用作粉嶺幼稚園,給村中小孩就讀。後來,村中年青一輩經已遷往市區或移民海外,幼稚園由於學生人數不足而關閉。彭氏宗祠的規模頗大,柱是用花崗石建成,又有陶像和璧畫裝飾。大門上的對聯:「商賢世澤,宋史家聲」的意思是這樣的:據村中的老人家所說,彭氏的歷史可追溯至商朝,而在宋朝發蹟。所以,這對聯說明了彭氏的歷史源流。以前,每逢喜慶節日,族人均會到祠堂祭祖,以紀念祖先的偉大功蹟,而父老們亦會在此商議村中大小事務。

彭氏族人有自己族譜,由立村至今,族譜只編修過兩次,而最近一次編修是在1990年,由族人彭炳福負責。族譜上記錄了彭氏族人的功名及人口變動。村民每逢添丁,均會把丁口姓名加上族譜內。但現在由於許多族人經已遷出,部分戶口資料可能已流失,所以族譜已不再像以往般詳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