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進對本地中式歷史建築的認識
首先,通過這次專題研習的經驗,我們親身走訪了近三十個中式歷史建築,進行實地考察,並搜集和紀錄資料。這些經歷使我們對每一個建築物的歷史、結構、建築藝術及文物有更深刻的認識和了解。
   

學懂欣賞中式歷史建築之建築藝術及工匠們的鬼斧神功
此外,我們亦深切了解到要成功建成一座中式建築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由選址、籌募經費、興建工序以至落成開光啟用,都是要經過仔細籌備的。而建築物內的每一部分原來都是一絲不苟的。我們觀察到,無論是石柱、柱礎、橫樑、斗拱、屋脊、階梯等都是經工匠悉心設計和雕琢而成,使我們驚嘆不已。


從考察香港中式歷史建築中,我們亦對中國昔日建築工匠的建築學問及技術贊歎不已。因為我們發現,昔日的建築工匠竟能在不需使用現代的綱根水泥,甚至不用一口釘子的情況下,建成宏偉且堅固實用的建築。當中的學問真是甚不簡單。古代的建築工匠運用木製的斗拱把橫樑扣緊,主樑(棟)及樑格均承托整個天面(屋頂)的重量,再以石柱把重量下瀉至地面。就是這樣,整座建築物便能建立起來。此外,工匠對建築的每一細節亦花盡心思,例如:建築物多設有天井庭院,用以採光及使空氣流通;天井上四周的屋簷,確保了下雨時雨水不會沾濕走廊,而是從「滴水」下瀉至天井中;柱礎亦確保了木柱不受濕氣所損;而門檻則有防洪及擋剎的作用。如此種種,均表現了建築工匠的心思和智慧。因此,我們現在雖然居往在新式的高樓大廈中,但我們十分欣賞和敬佩對前人建築智慧的精妙之處。

   
理解中國儒家思想的深遠影響
在這些中式歷史建築物中,尤其是宗祠和書室,我們亦不難找到中國傳統的儒家思想和觀念。例如:在宗祠裡,牆上往往掛著「忠」、「孝」、「弟」的匾額,反映中國人重視忠信、孝道及友愛弟兄的傳統和美德。宗祠的建造,正是為了使同一祖先的族人有一個供奉和祭祀祖先的地方;而族人亦會在此進行春秋二祭,這也是慎宗追遠的表現。每逢節慶,族人均會於宗祠聚首一堂進行祭祀儀式或「吃盤」,這又是族人團結一致,重視情儀的表現。在祭祀儀式中,由村中父老帶領,年輕族人跟隨其後,這亦充分反映在儒家社會中長幼尊卑有序的思想。
書室之建,目的是教化族人,期望子弟能於科舉考試中取得功名。所以,書室的建立亦反映中國人對教育文化的重視。子弟希望考取功名,為的是光宗耀祖,以報答先祖,這也可說是孝的表現。
   

進一步認識中國人的民間信仰和習俗
從傳統的廟宇建築中,我們對中國人的民間信仰和習俗亦有進一步的了解。廟宇的建立與當時居民的生活是息息相關的。例如,天后廟和洪聖廟的建立與昔日香港居民以捕漁和農耕為主的經濟生活有密切的關係;文武廟的建立與昔日重視科舉功名及商貿活動有關。而廟宇除有宗教功能外,亦有司法訟裁的作用。古時沒有現代法庭,即使在香港開埠後,本土居民亦不願到政府法庭進行訟裁。所謂「舉頭三尺有神明」,一般人認為在眾神面前必須坦白,因此廟宇就成為裁決民間糾紛的好地方。最後,每逢神誕,廟宇附近的坊眾必會到廟宇參拜祈福,聚首一堂;若廟宇需要重修,坊眾亦會集資籌款,以成其事。由此可見,廟宇亦有團結社區的重要功能

在習俗方面,每逢神誕,如天后誕、洪聖誕及北帝誕等,廟宇均會舉行盛大的儀式,例如巡遊、花炮會等大事慶祝;善信亦會帶同紙扎祭品和生果到廟宇祈福參拜。此外,「作福」和「還神」等習俗亦會於廟宇內進行。「作福」即若當年流年不利或所屬生肖沖犯太歲,到廟宇祈福的儀式。在一年行將結束時,為答謝神明保佑,善信必須到曾「作福」的廟宇酬神。

在各類的中式歷史建築中,我們亦不難發現中國人對自然和諧重視及對未來祝願的精神。在每個建築細部,人們都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例如,工匠會在檐板上繪上自然界的花木蟲鳥,又以自然界事物作為灰塑裝飾,把大自然帶進居庭內。建築物的各部分多以吉祥圖案如金錢、蝙蝠、瓜果等,均象徵屋主人對未來的期望。


按此閱讀【方案建議】